番茄生产环节追溯操作规程
发布时间:2022-10-14 10:15:32 点击次数:451
番茄生产环节追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华北地区绿色食品番茄栽培的产地条件、茬口安排、品种选择、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产品采收、包装贮运。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l6715.3 瓜菜作物种子 茄果类
NY/T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准则
NY/T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655 绿色食品 茄果类蔬菜
NY/T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1056 绿色食品 贮藏运输准则
3 要求
3.1 产地环境条件
应符合NY/T391的要求。
3.2茬口安排及品种选择
3.2.1 茬口安排
根据番茄生长期及对温度的要求,设施越冬栽培,番茄于9月在保护地育苗,10月定植于大棚中,结果期正处于2-5月气温比较适宜的时期。本标准以设施越冬栽培为主。
3.2.2 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高产、抗病一代非转基因品种。保护地栽培宜选择早熟、叶片稀疏所、叶量较少一代杂种,如凯德冬冠、凤凰516等。
3.3 番茄设施越冬栽培
3.3.1 育苗
3.3.1.1 育苗场所:塑料薄膜拱棚、温室作为育苗场所。
3.3.1.2 播种床的准备
营养土的配置:羊粪50%,园田土50%的比例配制营养土,每1000kg营养土中再掺沃夫特复合肥2.5kg ,营养土掺匀后平铺畦面,厚度10cm。
容器准备:将配好的营养土装在直径8cm、高10cm的营养钵中,上留2cm不装土。也可将营养土装入穴盘(50穴),紧密码放在苗床中。
3.3.1.3 浸种催芽
温汤浸种:将种子放入55℃~60℃温水中,随之搅拌至水温降至30℃止,再浸泡6h~8h。
催芽:将浸泡好的种子用干净的纱布和湿麻袋片包好,放在28℃~30℃的条件下催芽,当70%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3.3.1.4播种
选晴天中午播种,播前先在播种床上浇水,水量浸透10cm厚床土,水渗后在畦面撒0.5cm厚的过筛细潮土,将种子均匀撒在畦面上,覆1cm~1.3cm厚的细潮土。容器育苗播前要充分浇水,水渗后撒一层过筛细潮土,然后点播。每667m2约需种子50g。
3.3.1.5 播后至分苗前管理
温度管理:播后在畦面上覆盖薄膜,保温保湿。当幼苗顶土时开始放风,并逐渐加大放风量,直至薄膜撤除。
上土:幼苗拱土时,上细潮土一次,厚约0.3cm,弥严土缝,助种皮脱落。出齐苗后,再上细潮土一次,厚约0.3cm,保护根系和补水保墒。
3.3.1.6 分苗床土的配制
分苗床土依照肥土4:6或3:7的比例配制营养土,营养土掺匀后平铺畦面。
3.3.1.7 营养土方制作和容器准备
营养土方的制作:在分苗床上挖出10cm深土,耙平踩实,把配好的营养土铺10cm厚于分苗床内,镇压后浇透水,水渗后切成8cm~10cm的土方,在切好土方的中央打直径和深度都为2cm~3cm的孔。
分苗容器准备:将营养土装在直径8cm、高10cm的营养钵中,上留2cm不装土,将其紧密码在分苗床中。穴盘(50穴)中备好营养土,码放整齐。
3.3.1.8 分苗
播后25天左右,幼苗长到二叶一心时,选晴天上午,将苗分于分苗床、营养土方、营养钵或穴盘中。分苗前播种床要先浇水,将小苗带土挖起。营养钵、穴盘点播的不分苗,一次成苗。分苗床分苗时,先在畦面开10cm深浅沟,沟内浇稳苗水,小苗贴于沟侧并覆土,株距10cm,之后再按10cm行距开沟,贴第二行苗,这叫暗水分苗,暗水分苗利于地温的提高。
3.3.1.9 分苗后管理
温度管理:分苗后分苗床上加扣小拱棚,保温保湿。缓苗后逐渐降温,直至小拱棚撤除。定植前10~15天进行低温锻炼,白天气温降至20℃左右,夜间10℃左右。
水分管理:苗期不旱不浇,以控为主,若缺水可在晴天中午洒水,严禁浇大水。
倒苗:对容器育苗,要通过调换容器位置,使其长势均匀。
囤苗:定植前5~6天,分苗床内充分浇水,第二天将苗带坨挖起,整齐的码放在苗床内,土坨之间用土弥缝,以备定植。
番茄育苗从播种到定植约需50~60天,当幼苗具8~9片叶时定植。
3.3.2 定植
3.3.2.1 定植前准备
整地、施基肥:肥料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NY/T394 的要求。定植前翻耕土地30cm左右深,每667m2施入堆肥1000kg,开磷磷酸二胺10kg,沃夫特复合肥5kg,其中60%撒施,40%按行开沟,集中施用。
作畦:采用高畦或瓦垄畦,畦宽1.4m,畦面宽0.9m,畦高15cm。
3.3.2.2 定植
定植时,在高畦畦面两侧各开15cm宽、8cm深的小沟,每沟定植1行,株距35cm~40cm,每667m2定植,2500~3000株,畦面覆盖地膜。
3.3.3 田间管理
3.3.3.1 授粉
番茄授粉采用人工方式或释放熊蜂协助授粉。可以通过摇动或振动架材来振动植株。以促进花粉授精。也可以通过人工作业走动来带动植株。还可以用高压喷雾器喷雾振动。严禁使用化学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
3.3.3.2结果前期
温湿度管理:定植时温度低,浇水量要少,定植后3~5天不放风,促其早缓苗,白天温度保持在30℃,夜间17℃~15℃,缓苗后白天保持在20℃~25℃,夜间10℃~12℃,并浇水中耕蹲苗。
植株调整:采用吊蔓措施,使枝叶固定并分布均匀。当所留果穗数已达要求后,在最后一穗果上方留下两片叶掐尖。
3.3.3.3 盛果期与后期管理
第一穗果已坐住并长到核桃大小,幼果转入迅速膨大期,要结束蹲苗,追肥浇水,每667m2追施沃夫特(水溶肥)3kg。当果实由青转白时,浇二次水并追施沃夫特(水溶肥)3kg,以后每隔5~6天浇1次水追施沃夫特(水溶肥)3kg,共5次。最适温度为白天25℃~26℃,夜间15℃~17℃,为此,要增加通风量,通风面不能少于棚体面积的20%,当外界夜温不低于15℃时,可昼夜通风。
3.4 病虫害防治
3.4.1 农药的选择和使用
应符合NY/T393 的要求。严禁是高毒、剧毒以及“三致”农药;有效成分相同的有机合成农药一个生长期只能使用1次。按照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3.4.2 防治基本原则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从农田生态的总体出发,以保护、利用田间有益生物为重点,协调运用生物、农业、人工、物理措施,辅之以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以达到最大限度降低农药使用量。
3.4.3病害
番茄主要病害有早疫病、晚疫病、叶霉病、灰霉病等。
番茄早疫病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②温汤浸种,用55℃温水浸种30min,再在常温水中继续浸种。③发病初期,可用苯醚甲环唑叶面喷雾,最多用2次,亩用85g/亩,安全间隔期7天。
番茄晚疫病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实行3年以上轮作;③加强田间管理,保持通风;
番茄叶霉病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②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③发病初期摘除病老叶,深埋或销毁。④加强管理,适时通风,浇水后及时放风排湿,防止叶面结露。⑤发病初期喷洒甲基硫菌灵70%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36g,可以连用药2次,安全间隔期7-10天 。
番茄灰霉病防治:①加强通风管理,加大通风量,降低湿度。②发病初期控制浇水,浇水后注意放风。③发病后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病枝,销毁或深埋。④做预防处理,发病前期喷洒啶酰菌胺,连续用药3次,用量30g/亩,安全间隔期7-10天。
3.4.4 虫害
番茄害虫主要有蚜虫、白粉虱等。
蚜虫防治:用黄板诱杀有翅蚜
白粉虱防治:①用黄板诱杀成虫。②培育无虫苗,要防止随苗将白粉虱带入温室。消灭前茬和温室周围的虫源。③以虫治虫,以丽蚜小蜂控制白粉虱的危害,当白粉虱成虫数量达每株1~3头时,按白粉虱成虫与寄生蜂1:2~4的比例,每隔7~10天释放丽蚜小蜂一次,共放蜂3次,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3.5 采收、包装、贮运
3.5.1产品质量标准
按NY/T 655执行
3.5.2采收
番茄果实达到生物学成熟时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