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蔬菜番茄种植操作规程
发布时间:2022-10-14 10:14:31 点击次数:438
绿色蔬菜番茄种植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康源基地,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符合NY/T391的要求,本操作规程未表明的农药、肥料禁止使用,华北地区A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可参照执行。
2、 茬口安排
根据番茄生长期及对温度的要求,设施早春栽培,番茄于12月在保护地育苗,2月定植于大棚中,结果期正处于4、6月气温比较适宜的时期。本标准以设施早春栽培为主。
3、 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高产、抗病一代非转基因品种。保护地栽培宜选择早熟、叶片稀疏所、叶量较少一代杂种,如凯德冬冠、天马等。
4、 浸种催芽与播种
播前先将种子用20℃左右温水浸泡2h ~3h,捞出并沥去水分,用干净纱布包好,放在20℃~25℃条件下催芽,待种芽露白时播种。5、 播后管理
温度管理:播后在畦面上覆盖薄膜,保温保湿。当幼苗顶土时开始放风,并逐渐加大放风量,直至薄膜撤除。定植前10~15天进行低温锻炼,白天气温降至20℃左右,夜间10℃左右。
囤苗:定植前5~6天,分苗床内充分浇水,第二天将苗带坨挖起,整齐的码放在苗床内,土坨之间用土弥缝,以备定植。
番茄育苗从播种到定植约需50~60天,当幼苗具8~9片叶时定植。
6、定植
整地、施基肥:肥料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NY/T394-2013的要求。定植前翻耕土地30cm左右深,每667m2施入堆肥5000kg,磷酸二胺30kg,芭田复合肥40kg,其中60%撒施,40%按行开沟,集中施用。
作畦:采用高畦或瓦垄畦,畦宽1.2m,畦面宽0.9m,畦高15cm。
定植时,在高畦畦面两侧各开15cm宽、8cm深的小沟,每沟定植1行,株距35cm~40cm,每667m2定植,2500~3000株,畦面覆盖地膜。
7、田间管理
番茄授粉采用人工方式或释放熊蜂协助授粉。严禁使用化学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
温湿度管理:定植时温度低,浇水量要少,定植后3~5天不放风,促其早缓苗,白天温度保持在30℃,夜间17℃~15℃,缓苗后白天保持在20℃~25℃,夜间10℃~12℃,并浇水中耕蹲苗。
植株调整:采用吊蔓措施,使枝叶固定并分布均匀。当所留果穗数已达要求后,在最后一穗果上方留下两片叶掐尖。
第一穗果已坐住并长到核桃大小,幼果转入迅速膨大期,要结束蹲苗,追肥浇水,每667m2追施复合肥(水溶肥)5kg。当果实由青转白时,浇二次水并追施复合肥(水溶肥)5kg,以后每隔5~6天浇1次水追施复合肥(水溶肥)5kg,共6次。最适温度为白天25℃~26℃,夜间15℃~17℃,为此,要增加通风量,通风面不能少于棚体面积的20%,当外界夜温不低于15℃时,可昼夜通风。
8、病虫害防治
番茄主要病害有早疫病、晚疫病、叶霉病、灰霉病等。
番茄早疫病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②温汤浸种,用55℃温水浸种30min,再在常温水中继续浸种。③发现中心病株应立即每亩喷洒50~100g的500克/升异菌脲悬浮剂(1,2),或喷洒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1,7)。
番茄晚疫病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实行3年以上轮作;③加强田间管理,保持通风;④发病初期可用722克/升霜霉威盐酸盐水剂,亩用100ml(1,4)。
番茄叶霉病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②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③发病初期摘除病老叶,深埋或销毁。④加强管理,适时通风,浇水后及时放风排湿,防止叶面结露。⑤发病后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36g~55g(1,7) 。
番茄灰霉病防治:①加强通风管理,加大通风量,降低湿度。②发病初期控制浇水,浇水后注意放风。③发病后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病枝,销毁或深埋。④结果期喷洒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每亩用制剂50-93克(1,5),或400克/升嘧霉胺悬浮剂,每667m2 用制剂63-94毫升/亩(1,3)。
番茄害虫主要有蚜虫、白粉虱等。
蚜虫防治:①用黄板诱杀有翅蚜。②喷洒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亩用制剂15g~33g喷雾防治(1,21)。
白粉虱防治:①用黄板诱杀成虫。②培育无虫苗,要防止随苗将白粉虱带入温室。消灭前茬和温室周围的虫源。③以虫治虫,以丽蚜小蜂控制白粉虱的危害,当白粉虱成虫数量达每株1~3头时,按白粉虱成虫与寄生蜂1:2~4的比例,每隔7~10天释放丽蚜小蜂一次,共放蜂3次,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④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每亩使用制剂20g~30g(1,10)。
9、采收、包装、贮运
番茄果实达到生物学成熟时采收,采收前7日内不准使用任何农药,采收前1~2天必须进行农药残留生物检测,合格后及时采收,分级包装上市。